川观智库发布《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解惑”报告》
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6个困惑亟待厘清

  • 2024年02月27日 08时2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地方要贯彻落实好这一新要求,首先就要解决好认识问题。川观智库在搜集一线认知诉求和困惑的基础上,深入采访10位省内外专家学者,形成《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解惑”报告》,力求帮助一线吃透相关要求、避免认知误区,助推地方学习贯彻落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困惑1

    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等重要论述之间是什么关系?

    多位基层人员都谈到同一个困惑: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中央提出了不少重要论述,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再到新质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对此受访专家表示,如果用一句话归纳就是它们统一于习近平经济思想,共同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怎么看、怎么干”这个重大问题。综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成都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刘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融合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尹西明等的观点,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开始,到提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背后能看到习近平经济思想不断向前发展的清晰脉络,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其新近重大理论成果。受访专家表示,高质量发展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大逻辑、大方向,而新质生产力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困惑2

    都是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和过去抓科技创新有何区别?

    有工作人员询问:具体到一线工作,发展新质生产力和过去要求抓科技创新、抓成果转化是否没区别?“说白了还是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我把原来工作进一步做扎实、做深入就行了。”

    川观智库在采访中发现,这个困惑有一定代表性。新质生产力理论强调“创新起主导作用”,而此前各地不少工作部署中已经有诸如“第一生产力”“创新驱动”等类似表述,既然多年来各地已经把科技创新放到了重要位置并大力推动相关工作,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抓创新方面和过去工作有什么不同?

    回答上述问题,必须结合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受访专家认为在此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创新层面至少提出了三点新要求。第一,更强调技术革命性突破。周文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更注重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注重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不满足这些条件就只是一般性创新,就不是新质生产力所强调的创新”。第二,更强调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表示,生产力发展可简单概括为“人力—马力—电力—网力—算力”的演化过程。具体到现阶段,新质生产力就是以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以“算力”为代表的新型生产力。第三,更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结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政提醒,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困惑3

    如果暂时没条件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地方靠什么发展新质生产力?

    毫无疑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提出新质生产力时就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对此部分基层人员也提出了他们的困惑,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个困惑关于“抓手”。有人提到,如果所在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如缺乏所需的资源禀赋、人才和产业基础等),没条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怎么办?靠什么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抓手?对此受访专家提醒,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时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如果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还有一定“门槛”,那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则是所有地区都应该着力推动的工作。

    此外,受访专家提醒“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一条路。根据中央财办的公开解读,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政策举措层面就涉及6个方面的内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只是其中之一,这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多种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能片面依靠单一手段取得成功。

    第二个困惑关于“风险”。有人向川观智库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如果各地一拥而上,会不会导致部分新兴产业项目投资过多、产能过剩严重?对此刘志彪认为这的确需要地方高度警惕。如果各地脱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以各种行政手段强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就可能导致出现这样的局面,进而迫使市场陷入内卷,这种情况下不仅发展不了新质生产力,反而可能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需要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来对“要不要发展”“发展什么产业”等问题进行科学研判。

    困惑4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否意味着要“腾笼换鸟”、抓好传统产业清退?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一种声音强调要抓好“腾笼换鸟”——通过清退传统产业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对此,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等多位受访专家强调,不能简单粗暴地“腾笼换鸟”“以新汰旧”。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袁惊柱则谈到“过多把资源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相对轻视传统产业,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

    至于理由,一方面和传统产业的现实价值有关。多位受访专家谈到传统产业只是起步更早,但并不等于它就是落后产业、无效产业。综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怡乐和刘丹的观点,传统产业如今依然在四川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据支柱地位。以工业为例,目前传统产业仍约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传统产业平稳发展在稳就业、稳增长乃至确保产业安全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多位受访专家也谈到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之间并非对立关系,相反前者对后者还有重要意义:一是传统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综合刘丹、李怡乐等专家观点,这种作用表现为提供物质和技术基础、市场需求和场景营造等。李怡乐以汽车螺丝为例,“新能源汽车需要的部分螺丝和传统燃油车的不一样。这就需要螺丝产业利用技术和能力积累去设法满足需求。”二是传统产业自身也可以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李政特别提到“传统产业”或“新兴产业”都是动态概念,当前的传统产业完全可能成为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传统材料产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型)。尹西明认为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也可以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进一步提到,“由于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全部产业中占比较小,因此抓新质生产力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抓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提质增效。”

    困惑5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用老思路和老方法,那一线该如何应对“本领恐慌”?

    和川观智库沟通过程中,不少基层工作人员都表达出自己有“本领恐慌”——所有人都认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用老思路和老方法,但问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到底需要什么思路和方法,有什么新要求?

    这个问题显然没有标准答案。相关认识和实践仍然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大量有效方法和思路还需要实践验证和总结提炼。但综合受访专家观点,至少有以下三点建议可以参考:一是紧紧抓住“创新”这个关键点。这里的“创新”是一个系统概念,不只科技创新,还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如加快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人才培育和组织方式创新(如“候鸟式”聘任、“飞地式”引才)、产业创新(如加速产业融合)等,以此持续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二是要有主人翁意识、主动意识。刘丹提到在广东省等新质生产力发展较早的地区,一线工作有一个共同特点——主动性极强,把工作真正当成自己的事,不是被动等待问题上门后再解决问题,而是主动去一线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进而主动发现企业需求并尽力满足。这背后是工作逻辑和方式的颠覆性转变。三是加强日常学习,建议高度关注从中央到省级层面接续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第一时间抓好学习理解和贯彻。

    此外,关于谁应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担当重任,多位受访专家提醒这背后还有一个“先动”和“后动”的问题。刘丹表示部分战线(如经济战线、科技战线)由于各种原因先行捕捉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需求,因此先一步动了起来,但这不代表目前暂时没参与的其他战线就不会后续跟进。周文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高质量发展显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各条战线都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做文章、作贡献。综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韩文龙、尹西明、涂永红和袁惊柱观点,科技、教育、环保、自然资源以及新闻等战线都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承担重要职责,相关部门人员应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困惑6

    评价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效,关键看什么?

    既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重点工作,那该如何评判工作成效?

    最直接的答案,是全要素生产率(TFP)。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它是指产出与综合要素投入之比,反映的不仅是生产要素投入,还包括通过技术进步、体制优化、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然而受访专家向川观智库确认,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测算方法目前还没有形成规范共识,还处在优化提升的过程中。国家统计局官网明确提出,目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测算有多种方法。刘志彪表示,为了避免地方滥用测算方法,预计国家相关部门会对此进行权威、标准化的规定。

    但在当前暂时没有规范共识的情况下,又该怎么办?受访专家建议: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来抓工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刘丹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不会另起炉灶、不会脱离现有工作,而是基于高质量发展相关要求做进一步深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抓工作,就不会有错。

    此外多位受访专家提醒,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不是片面强调“质”,对四川而言尤其要重视“量”和“质”的兼顾。四川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需要在追求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努力实现量和质同步提升。(川观智库研究员 熊筱伟 徐也晴)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川观智库发布《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解惑”报告》
    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6个困惑亟待厘清

  • 2024年02月27日 08时2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地方要贯彻落实好这一新要求,首先就要解决好认识问题。川观智库在搜集一线认知诉求和困惑的基础上,深入采访10位省内外专家学者,形成《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解惑”报告》,力求帮助一线吃透相关要求、避免认知误区,助推地方学习贯彻落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困惑1

    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等重要论述之间是什么关系?

    多位基层人员都谈到同一个困惑: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中央提出了不少重要论述,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再到新质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对此受访专家表示,如果用一句话归纳就是它们统一于习近平经济思想,共同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怎么看、怎么干”这个重大问题。综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成都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刘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融合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尹西明等的观点,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开始,到提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背后能看到习近平经济思想不断向前发展的清晰脉络,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其新近重大理论成果。受访专家表示,高质量发展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大逻辑、大方向,而新质生产力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困惑2

    都是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和过去抓科技创新有何区别?

    有工作人员询问:具体到一线工作,发展新质生产力和过去要求抓科技创新、抓成果转化是否没区别?“说白了还是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我把原来工作进一步做扎实、做深入就行了。”

    川观智库在采访中发现,这个困惑有一定代表性。新质生产力理论强调“创新起主导作用”,而此前各地不少工作部署中已经有诸如“第一生产力”“创新驱动”等类似表述,既然多年来各地已经把科技创新放到了重要位置并大力推动相关工作,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抓创新方面和过去工作有什么不同?

    回答上述问题,必须结合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受访专家认为在此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创新层面至少提出了三点新要求。第一,更强调技术革命性突破。周文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更注重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注重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不满足这些条件就只是一般性创新,就不是新质生产力所强调的创新”。第二,更强调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表示,生产力发展可简单概括为“人力—马力—电力—网力—算力”的演化过程。具体到现阶段,新质生产力就是以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以“算力”为代表的新型生产力。第三,更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结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政提醒,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困惑3

    如果暂时没条件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地方靠什么发展新质生产力?

    毫无疑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提出新质生产力时就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对此部分基层人员也提出了他们的困惑,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个困惑关于“抓手”。有人提到,如果所在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如缺乏所需的资源禀赋、人才和产业基础等),没条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怎么办?靠什么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抓手?对此受访专家提醒,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时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如果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还有一定“门槛”,那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则是所有地区都应该着力推动的工作。

    此外,受访专家提醒“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一条路。根据中央财办的公开解读,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政策举措层面就涉及6个方面的内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只是其中之一,这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多种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能片面依靠单一手段取得成功。

    第二个困惑关于“风险”。有人向川观智库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如果各地一拥而上,会不会导致部分新兴产业项目投资过多、产能过剩严重?对此刘志彪认为这的确需要地方高度警惕。如果各地脱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以各种行政手段强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就可能导致出现这样的局面,进而迫使市场陷入内卷,这种情况下不仅发展不了新质生产力,反而可能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需要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来对“要不要发展”“发展什么产业”等问题进行科学研判。

    困惑4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否意味着要“腾笼换鸟”、抓好传统产业清退?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一种声音强调要抓好“腾笼换鸟”——通过清退传统产业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对此,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等多位受访专家强调,不能简单粗暴地“腾笼换鸟”“以新汰旧”。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袁惊柱则谈到“过多把资源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相对轻视传统产业,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

    至于理由,一方面和传统产业的现实价值有关。多位受访专家谈到传统产业只是起步更早,但并不等于它就是落后产业、无效产业。综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怡乐和刘丹的观点,传统产业如今依然在四川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据支柱地位。以工业为例,目前传统产业仍约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传统产业平稳发展在稳就业、稳增长乃至确保产业安全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多位受访专家也谈到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之间并非对立关系,相反前者对后者还有重要意义:一是传统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综合刘丹、李怡乐等专家观点,这种作用表现为提供物质和技术基础、市场需求和场景营造等。李怡乐以汽车螺丝为例,“新能源汽车需要的部分螺丝和传统燃油车的不一样。这就需要螺丝产业利用技术和能力积累去设法满足需求。”二是传统产业自身也可以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李政特别提到“传统产业”或“新兴产业”都是动态概念,当前的传统产业完全可能成为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传统材料产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型)。尹西明认为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也可以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进一步提到,“由于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全部产业中占比较小,因此抓新质生产力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抓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提质增效。”

    困惑5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用老思路和老方法,那一线该如何应对“本领恐慌”?

    和川观智库沟通过程中,不少基层工作人员都表达出自己有“本领恐慌”——所有人都认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用老思路和老方法,但问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到底需要什么思路和方法,有什么新要求?

    这个问题显然没有标准答案。相关认识和实践仍然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大量有效方法和思路还需要实践验证和总结提炼。但综合受访专家观点,至少有以下三点建议可以参考:一是紧紧抓住“创新”这个关键点。这里的“创新”是一个系统概念,不只科技创新,还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如加快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人才培育和组织方式创新(如“候鸟式”聘任、“飞地式”引才)、产业创新(如加速产业融合)等,以此持续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二是要有主人翁意识、主动意识。刘丹提到在广东省等新质生产力发展较早的地区,一线工作有一个共同特点——主动性极强,把工作真正当成自己的事,不是被动等待问题上门后再解决问题,而是主动去一线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进而主动发现企业需求并尽力满足。这背后是工作逻辑和方式的颠覆性转变。三是加强日常学习,建议高度关注从中央到省级层面接续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第一时间抓好学习理解和贯彻。

    此外,关于谁应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担当重任,多位受访专家提醒这背后还有一个“先动”和“后动”的问题。刘丹表示部分战线(如经济战线、科技战线)由于各种原因先行捕捉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需求,因此先一步动了起来,但这不代表目前暂时没参与的其他战线就不会后续跟进。周文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高质量发展显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各条战线都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做文章、作贡献。综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韩文龙、尹西明、涂永红和袁惊柱观点,科技、教育、环保、自然资源以及新闻等战线都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承担重要职责,相关部门人员应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困惑6

    评价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效,关键看什么?

    既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重点工作,那该如何评判工作成效?

    最直接的答案,是全要素生产率(TFP)。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它是指产出与综合要素投入之比,反映的不仅是生产要素投入,还包括通过技术进步、体制优化、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然而受访专家向川观智库确认,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测算方法目前还没有形成规范共识,还处在优化提升的过程中。国家统计局官网明确提出,目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测算有多种方法。刘志彪表示,为了避免地方滥用测算方法,预计国家相关部门会对此进行权威、标准化的规定。

    但在当前暂时没有规范共识的情况下,又该怎么办?受访专家建议: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来抓工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刘丹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不会另起炉灶、不会脱离现有工作,而是基于高质量发展相关要求做进一步深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抓工作,就不会有错。

    此外多位受访专家提醒,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不是片面强调“质”,对四川而言尤其要重视“量”和“质”的兼顾。四川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需要在追求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努力实现量和质同步提升。(川观智库研究员 熊筱伟 徐也晴)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足球彩票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